都江堰·城市文旅规划设计项目作为都江堰市打造国际旅游城市的重点龙头工程,自2015年启动设计与建造,如今已经历了八个年头,都江堰市在全域旅游、“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2000年,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外,都江堰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但在2015年都江堰·城市文旅规划设计项目之前,都江堰在国际上知名度并不高,海外游客占比不足15%。直至2023年,海外游客的数量和占比分别增长了31%和19%,都江堰的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
对此,都江堰·城市文旅规划设计项目的总负责人王强表示,都江堰为国内的景区设计提供了优秀的范本,有三点值得借鉴。第一,坚持不破坏原有生态植被、不改变原有水系景观、不拆迁原有建筑遗迹的“三不原则”。王强通过建立“生态空间+高端资源”的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梳理规划具有保护和修复意义林盘1768个,创建9个aaa林盘景区和1个aa林盘景区,建成三级绿道230公里,最大程度上突显了都江堰自然生态景观、青山绿水的独特优势。第二,建筑材料的选取要贴合景区的特色。王强修建都江堰游步道时,非常注重维护其古朴风韵,游步道建设以青石材料为主,同时加强了都江堰景片和灵岩寺景片的联系。第三,景区未来会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设计上应注意增添非自然生态区域的绿化设计,提高景区的一体化程度。王强在实施景区设计与建造时,尊重都江堰的自然山水脉络,串联城市公园景观,将自然生态与森林康养、自然研学、生态体验、运动游憩等新兴消费场景及业态有机结合了起来,同时兼顾了商业与景区原生态。
都江堰主要的生物生境地有三处:灵岩山,离堆公园和赵公山一带,东南面的大片农田这三处生境地的连接廊道数最多为3,而王强设计之前却无一条完整的连接廊道,r指数为零,网络的连通性非常低。王强通过采用加"环"增"楔"的方式,加大景观的连通性,增加暂栖地及廊道,以便于生物在景观中迁徙、繁殖。王强按照他的景观生态学理念,将廊道网络与斑块网络相结合,使它们符合都江堰市外围生态环境条件和城市规划布局形态的要求,共同形成都江堰市"绿环+绿楔"的网络结构模式,以连接各方向的生境地,最大限度地提高景观的连接度。其中,绿环由宽度等级较高的绿地廊道组成,主要沿一、二、三环路展开,构成连通南北两翼主要基因库的生态廊道:绿楔则沿江安河等河流布置,形成城内窄,城外宽的楔形绿地,将自然引入城内,构成东西向的生态走廊楔形绿地的方向与主导风向基本平行,可将新鲜空气和风媒植物引入城内。绿环与绿楔构成了都江堰城市绿地系统的基本框架,在绿环与绿楔因围合,交又而划分出的各城区块中,在对生物群体较敏感的地段和地点建立其他形式的绿地,即"暂息地"将生物由天然栖息地引入城市绿地中,从而形成完整的绿地网络系统。
此外,都江堰以水利工程为特色,王强在分水公园的设计上巧妙地处理了水景的观赏、娱乐、及生态属性,借鉴其鱼嘴口、飞沙堰以及宝瓶口等堤堰关卡设计,在总长约800米的水渠中,实现了水景的一水多用。水渠的设计使得水流深浅流速不一,并且整个水景互动系统都可分时分区可控。从整体布局来看,王强将都江堰景区从四处散落的景点布置优化成了以都江堰核心景区为中心的众星捧月的格局,使景观的层次变得错落有致、协调且统一。
2023年,王强再次作为都江堰·融创锦绣项目的负责人,建造了都江堰景区内的最主要的秀场。王强很好地兼顾了商业与景区生态特色,其设计的建筑得到了业内广泛的传播与借鉴。
王强的设计灵感源于山水。他在设计上采用现代的金属矩管形成山水轮廓的褶皱,并借用祥云及川剧脸谱的手法,表现水的流畅和波浪起伏,刻画水在不同形势下的状态。色彩上,王强使用白色为基调的层次渐进点缀浅金与灰蓝色,直观呈现山水的视觉效果,并且使用竖向条纹将建筑的比例拉长,透过光影的改变,提升建筑立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王强主导的都江堰·融创锦绣项目为景区商业化建筑提供了优秀的范本,他称,国内景区的景观设计与商业建筑设计与景区原生态融合得越来越优秀,未来国内景区一定会成为商业和文化高度融合发展的国际化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