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使高校国际化发展的物理空间不断萎缩的背景下,在线教育持续发力,联合教学模式再次成为高校升级课程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华中科技大学引进并开展《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由来自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学院的90名学生共同参与学习,为这段难忘的学习之旅划上句号。
本课程顺应交叉学科建设趋势,充分利用教育科技突破时空限制,将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治学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全过程,聚焦高阶国际化人才所需的核心素养,旨在培养以交叉学科融合发展课程体系为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科融合领域前沿
华中科技大学依托中外教授协同教学模式,共同探讨并制定人才培养策略、课程架构设计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领域的课程实施方案。通过充分发挥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科优势,大力推进跨学科交融与发展,助力多学科共同进步。
自“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以来,项目坚持“三为中心”概念,面向“以学术为主题、学者为主力、学生为主角”三大核心思想升级七大极致能力——除了基于人才梯队建设及培养,还围绕极简课程体系架构,建立了多维度、多层次的人才培育体系。
引导思考面向未来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语言学终身教授andrew nevins的《学术写作》课程,是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学院李同学印象比较深刻的课程之一,“通过阅读和讨论进行反思与学习,极大提高了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第一节课伊始,andrew nevins教授就兴奋地介绍,对于《学术写作》这门国际课程,与其说是在传授知识,不如说他是在引领大家自己学习这门课。在课前,通过提供阅读清单和相关学习材料,学生在课堂之外批判性地参与阅读,并以简短的书面回答有关问题,以测试他们对材料的理解及其对新例子的适用性。并且要求学生做作业时按照现实情况和条件进行写作实践和测试,在反复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将知识点理解透彻并串联起来。
此外,每次作业都将按一定比例算入课程总分,及时帮助学生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也让老师更好地调整上课节奏。andrew nevins教授在谈及课程大纲时表示,课程涵盖书写系统的语言学、写作系统的语言学、研究文章的批判性阅读和撰写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基于假设的学术写作风格,通过带领学生分析语言学在书面交流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进行阅读和练习中提高学生自身的分析能力与写作技巧。
成功模式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华中科技大学顺利开展“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充分证明高校建立与国际知名院校的联动发展机制,既有利于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又能够解决面向交叉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挑战、从而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手段的改革,实现了多赢局面。
学生反馈:
“讲课风趣幽默,给我们带来了快乐的课堂,既学到了知识,也了解了许多关于语言学的研究。教授不但教给我许多论文写作的技巧,还带我体会了语言学的美丽,在我遇到问题时,教授也耐心解答,总之,我十分感激教授带给我们的课程。”
“从专业知识来讲,教授非常博学,能把我完全不熟悉的语言学领域讲得很清楚,很有趣,并且每次问他问题,不论他是否准备了相关的问题,都能给出非常完美的解答;从教授风格来讲,nevins教授非常和蔼可亲,让我愿意与他交流。”
“助教对工作十分认真负责,能力也很强。我们课上提出的问题也会及时地回答,课后作业的安排、课程内容也分享得很及时。课后我们对于作业的疑惑都得到了及时的了解。超级棒的助教学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