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通义实验室周畅:让大模型率先在pc上“跑起来” | 网易有道周枫:携手联想共建ai pc新生态,打造更智能学习体验 | 以竹代塑不可简单理解为以竹子代替塑料 | 云中公益与传承人们|小鹿艺术团,从草原走向世界 | “对话科学家”:量变到质变,创造航天新可能 | 全面电气化转型的沃尔沃,连开3家顶级体验店,传统豪华品牌的进击? | 豪华品牌的华丽操作:把体验店开在三大城市中心,沃尔沃办到了 | 厦门理工学院推出中国首个智能信息技术实战与产品化报告 | ai pc产业创新论坛成功举办 联想集团携手众厂商共创ai新生态 | 2023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丨lg新能源坚持技术创新 协同汽车产业新生态高质量发展 |
 
当前位置: 新闻>滚动>

“对话科学家”:量变到质变,创造航天新可能-凯发k8官网

发布时间:2023-12-11 15:40:27  |  来源:新浪财经  |  作者:  |  责任编辑:科学频道

12月9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环球人物》杂志社等共同参与组织的“对话科学家”系列活动第三场开幕。本站邀请到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遥感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顾行发,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原副主任、北京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教授焦维新,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巨效平,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ceo杨峰,蓝箭航天火箭研发部总经理戴政,围绕“量变到质变,创造航天新可能”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环球人物》杂志社副总编辑张勉,蓝箭航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昌武,蓝箭航天总裁周立等出席活动。

“对话科学家”系列主题活动举办的初衷,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提振创新自信,讲好中国科创和科创中国的故事。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负责同志表示:“我们有责任让更多的科学家走出经院,走向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对社会产业各方面科技创新需求进行及时的反馈和响应。”

(12月9日,“对话科学家”第三场活动在酒泉成功举办。)

本场活动,专家学者一行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里是中国航天的起点,也是中国民商航天的起点,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谱写了中国航天史上举世瞩目的辉煌篇章。与会专家走访了东方红卫星发射场,实地感受到中国航天人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代价不断攻坚克难,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壮大。在蓝箭航天火箭发射场,大家又全程近距离见证了朱雀二号遥三液氧甲烷运载火箭的发射升空。在经历了点火、一二级火箭分离、星箭分离后,三颗卫星被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后,与会专家进入测控大厅,同蓝箭航天研发骨干展开深入对话,共同探讨商业航天的发展与未来。

(朱雀二号遥三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发射现场。)

对话会开始后,张昌武在主旨演讲中首次全面揭开朱雀三号的神秘面纱。在中国低地球轨道开发及卫星互联网工程建设大潮中,面对未来3万颗卫星的建设需求,每年的火箭运力缺口达到千吨,这对我国太空资源利用开发是巨大的挑战,但对商业航天、商业火箭的未来发展也是巨大的机遇。“商业火箭是为了支撑低成本、高频次的发射。作为可复用运载火箭的全新型号,朱雀三号将进一步降低火箭端的运力成本,承担起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的重担,我们希望它在2025年开始强力支撑中国卫星互联网工程加速。”

(蓝箭航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昌武作主旨演讲。)

顾行发院士表示,当前,中国商业航天确实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刻。通信卫星、遥感卫星以及导航定位卫星的融合已经在应急应灾、物流运输、无人驾驶、远洋航海、户外探险等领域展现出巨大需求,但各卫星系统之间相对孤立,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建成真正意义上的通导遥一体化系统。“在通遥一体化的大型卫星星座建设过程中,必然需要低成本、大运力、高频次运载火箭的支撑。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航天产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以运载火箭发射、高分遥感星群、低轨互联网星座、太空旅游等为代表的商业航天活动将不断取得新进展,成为推进全球航天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遥感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顾行发发言。)

对话会现场还有专家提出,因为卫星大多是定制化的,不利于实现大规模生产,成本的降低也有难度。如果将来想实现人人都有卫星,需要我们进一步参与到国际规则的制定中。

在随后的圆桌对话环节中,焦维新介绍了未来大型火箭对推动我国商业航天事业的重要作用,例如用大型火箭发射超大型设施,为我国未来建设空间太阳能电站服务;发射大型对地观测卫星星座,通过密集的星座可以实时观测各种灾害变化;利用特殊星座接收导航卫星发射的信号,可以监测空间天气与对流层天气的变化。“一旦有了大型运载火箭,太空旅游就不是梦想了。还有月球探测,这不仅仅是国家层面考虑的事情,美国已经有11家公司要开展月球探测了。而在更遥远的未来,小行星采矿的商业价值也非常大,一些美国公司已经为此做了十余年准备,我希望我们也早做准备,才有可能迎接更大的市场。”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原副主任、北京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教授焦维新发言。)

本次,朱雀二号遥三火箭搭载了来自天仪研究院的遥感卫星。在见证了发射全过程后,杨峰最切实的感受是,中国商业航天需要抱团取暖。“不同行业对卫星的使用需求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已经在住建领域、水利领域把insar(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做出来了,但我们还在继续努力,一方面希望能从制造端把卫星做得更快、更小、更好,同时在应用端,也希望能有更多用户选择使用卫星。”

(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ceo杨峰发言。)

需求的实现需要过硬的能力。巨效平表示:“国有航天企业是航天强国的主力军,蓬勃发展的商业航天公司则是一支生力军。商业航天的链条是发动机为火箭服务,火箭为卫星服务,卫星为应用服务,应用为大众服务。现在,商业航天公司在卫星制造、发射方面大有作为。对火箭而言,动力是核心,可靠性是关键,低成本永远是主题,突破关键技术、提高运载能力是抢占市场的最好途径。商业航天公司要坚持技术和管理创新,探索产品质量与低成本的最佳融合是一项长期工作,重复使用仍然是发展方向。”

(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巨效平发言。)

“如果希望将来大规模发射互联网星座,非常需要大运力、低成本的运载火箭作为平台型运输工具,来拓宽太空流量入口,把商业应用落地。”在对话会的最后,戴政站在商业航天工作者的视角,介绍了蓝箭航天计划通过各种技术创新,为把中国通往太空的流量入口引入2.0时代,即重复使用火箭时代提供助力。

(蓝箭航天火箭研发部总经理戴政发言。)

商业航天的发展,需要在科学与工程的交汇点进行深度融合,也需要多项前沿技术的协同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和学术界更应加强交流并通力合作。正如活动开场致辞中所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快速展开。太空技术在经历多年的创新之后,正在反哺地球,形成未来足以影响我们所有人生产生活方式的一个新的经济技术赛道。我们有必要在端倪之初便洞察这些变革,以形成我们抢占新领域、新赛道的优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