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当前位置: 新闻>滚动>

清乾隆进士张锡谷应邀主持编纂《天门县志》-凯发k8官网

发布时间:2023-09-25 13:59:07  |  来源:中国网科学  |  作者:颜晓华  |  责任编辑:科学频道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是对他最真实的写照,他在贵州轮职做了30多年的“县太爷”,告老还乡时,只用一头毛驴驼了两箱书回家,贵州百姓称赞他“为官不要钱,百姓得安眠”。他是清乾隆进士张锡谷,身为沔南(洪湖)人,应邀主持编纂了清道光版《天门县志》。

张锡谷字莲涛,生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沔阳南乡,今洪湖市曹市镇谢仁村艾家湾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乡试中举,第二年春,张锡谷以第二甲第六名的优异成绩考中己酉科(1789年)进士,他是这一届沔阳唯一考中者,捷报传来,沔阳州锣鼓喧天,抬着御赐“进士出身”的金字牌匾送到谢仁张锡谷的家里,门前树立起象征身份的高高的旗杆,一时风光无限。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朝廷要为乾隆皇帝举办“八十万寿节”,因此,特设恩科取士,把本应该在当年举办的正科考试提前一年举行,张锡谷参加的就是被提前的己酉正科殿试,这一届全国共考取了98名进士。

清承明制,科举考试分为四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第一级是童试,也就是府州县公办学校的招生考试,来参加考试的也不简单,都是经过举荐筛选的考生,俗称童生,考中的就叫生员,就是俗称的秀才。我们平时看族谱时,发现很多人都备注的是庠生,而庠生就是秀才的雅称。也有很多考到七八十岁还是童生的,历史上大有人在。第二级考试叫乡试,也就是全省的省级考试,只有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一般是在科考的前一年秋天举行,所以也叫“秋闱”。全省各府州县的秀才们每三年一次,考中的称为举人,能考中举人就已经很难了,初中的时候都学过范进中举那篇课文,范进中举后喜的发了疯,不待见他的人都跑过来巴结他。在封建时期,中举就意味着已经获得了当官的资格,而且举人有功名在身,可以自称“老爷”,县府公堂可以不用下跪,家门口还可以树旗杆,可以登县志。第三级考试叫会试,是参加终极大考之前的选拔性考试,一般会试在春季举行,也叫“春闱”。全国各地举人才有资格参加,这是中央级别的全国性大考,由礼部官员亲自主持,考中的称贡士(贡生),贡士也是准进士。第四级考试叫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考,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所有参加殿试的考生根据成绩共分成三甲(三等),以乾隆己酉科为例,前三名为第一甲,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这三名皇帝钦赐“进士及第”,第二甲录取33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录取录取62名,赐“同进士出身”。

过去把举人考试(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贡士考试(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殿试考试(进士)的第一名叫状元,连续三次考中的第一名就叫连中三元。明朝有个牛人叫黄观,安徽人,他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连中六元。有“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的美誉。

清嘉庆己卯年(1819年),天门知县王希琮借朝廷正编修《大清一统志》之机,欲续修《天门县志》,于是他写信给正在京城任职的天门籍名宿蒋祥墀商议此事。蒋祥墀,字盈阶,号丹林。乾隆五十五年(1790)庚戌恩科进士,时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光禄寺卿。其子蒋立镛,中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科状元,是整个清朝湖北仅有的3名状元之一。因修县志非同小事,需要有名望、学识渊博者来主持,蒋想到了自己的同乡(天门明代称景陵,原隶属沔阳),年逾七十,致仕在家的张锡谷。所以在天门诸生和蒋祥墀的共同推荐下,知县王希琮特地修书延请张锡谷入志局担任主修,张锡谷再三推辞不过,主持纂修工作,经过2年的努力,于道光元年(1821年)修成《天门县志》。

张锡谷一生清正廉明,有惠政,深受贵州印江、开泰等地百姓爱戴,在当地为其建生祠供奉,去世后也崇祀于沔阳乡贤祠。他著述颇丰,有《沧浪考》《雀砚斋诗古文》《志馆丛呓》《黔忆前后编》等著作,最有名的还属《天门县志》。(颜晓华)

网站地图